廖侠怀早年拜小武靓元亨为师,改艺名「新蛇仔」,20年代开始担当第二丑生。因为他的嗓子不亮,长相不美而备受冷落,幸得马师曾介绍他转投「大罗天」,在“贼王子”的演出中才得到认同。
后因独特魅力以“千面笑匠”知名,成为粤剧五大流派之一,并排列于粤剧五大流派(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白驹荣、廖侠怀)之末,同时也是粤剧四大名丑(廖侠怀、半日安、李海泉、叶弗弱)的前列,被公认为丑行中的“千面笑匠”。廖腔特色近似马腔,擅长中板、滚花、木鱼、板眼等唱腔,面部表情尤其丰富。
上世纪20年代末,廖侠怀回到祖国,适逢大革命失败,不久又爆发了抗日战争,廖侠怀编演了《罪》、《罪上加罪》、《大喊十卖平米》等,于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曾遭国民党禁演。1948年间在演《六国大封相》时,廖侠怀穿上一件全身是金圆券的服装出场,影射国民党腐败无能而使金圆券贬值,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演,还被罚港币1000元。
他的首本戏有《花王之女》、《大闹广昌隆》、《甘地会西施》、《双料龟公》等,廖侠怀以戏路广阔,腔调独特,能演多种角色而著名,可惜于1952年演罢大观公司的《浪子回头》一片后急病离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