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星期一

70年代後的香港流行曲樂壇

1950年代香港著名歌手較為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和泰迪·羅賓(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這類高級娛樂場所以上流社會的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來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許冠杰與蓮花樂隊(Sam Hui & Lotus)、陳任與Menace(Joe Chen & Menace)、鬆散者(Loosers,溫拿樂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New Top Notes)及玉石樂隊(Jade)等。 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香港第一代粵語流行曲的代表歌手及詞曲作者,特別需要提及的是顧嘉輝、黃沾、黎小田、盧國沾、鄭國江、馮添枝、鍾定一、鮑比達、黎彼得等,正是這批詞曲作者為粵語流行曲在香港開拓出 一番新天地,而在此之前,香港流行樂壇幾乎是英文歌曲和國語歌的天下,依靠演唱電視連續劇主 題曲走紅的香港歌手則憑藉電視熒屏初次走進歌迷心裡。香港第一代唱粵 語流行歌的前輩:羅文、甄妮、汪明荃、關正杰、葉振棠、葉麗儀等。他們在70年代中後期―― ――80年代初期同樣憑藉演唱電視連續劇主題曲在香港大紅大紫。 1974年許冠杰推出的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1976年的經典大碟《半斤八兩》則標誌香港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 8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香港音樂史上最輝煌和最繽紛多彩的時段。從許冠杰,羅文,林子祥,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王杰領銜的樂壇潮流到beyond、張學友的興起 。出現了一大批的優秀歌手。 8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樂與怒、藍調、民歌。由於日本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其中以《捕風的漢子》、《風繼續吹》等歌曲為代表。 1990年代香港樂壇進入了巔峰時期,先有王杰獨領風騷,後有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及王菲,鄭秀文等實力派天后代表。 80年代香港樂壇創作歌手的佼佼者。林子祥有一個男中音應有的全部,又在高音區延伸上去一大截,以其廣闊音域和感情演繹吸引歌迷。 譚詠麟是80年代香港樂壇“四大天皇巨星”之一。與張國榮、梅艷芳史稱“二王一後”。 譚詠麟對於浪漫情歌與快節奏歌曲均拿捏到位,曲風十分廣泛,是一位實力加偶像派技能全面型音樂人。張國榮以亞洲歌唱大賽出道,1983年以《風繼續吹》在歌壇成名。1984年憑藉《Monica》奠定其在歌壇的地位。1987年憑藉專輯《愛慕》成為首位打入韓國音樂市場的粵語歌手,華語唱片在韓國銷量紀錄保持者。 梅艷芳以醇厚低沈的嗓音和華麗多變的形象著稱,被稱為““百變天后”和“東方麥當娜”,是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和“中國金唱片獎藝術成就獎”的最年輕得主。梅艷芳與譚詠麟,張國榮三足鼎立。人們稱“梅譚張”三大天皇。同是八十年代樂壇的標誌,香港廣東歌曲的文化象徵。 陳百強是80年代香港樂壇“四大天皇巨星”之一,陳百強與譚詠麟,張國榮和梅艷芳同獲認為是1980年代粵語流行音樂的主要歌手,他亦是一位擅長音樂創作的歌手,被視為香港第一代偶像歌星。 葉倩文在上世紀80年代出道至21世紀初活躍於演藝界,屢獲大獎,1994年榮獲台灣金曲獎最國語女歌手大獎,2010年榮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 BEYOND是香港樂壇的殿堂級搖滾樂隊,華語樂壇最具代表性的樂隊之一。以黃家駒、黃家強、黃貫中、葉世榮四人的陣容最廣為人知。 王杰是歌壇浪子,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獨霸樂壇,繼譚張爭霸之後又一位天皇巨星,享有“華語樂壇第一人”的美譽。 林憶蓮亦是港台地區80年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實力派天后級歌手之一。 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樂歌手並不重視國語流行音樂,在這之前香港的國語流行歌曲大多是來自其它大中華地區,直至1990年代開始後,以張學友劉德華為代表的四大天王開始進入台灣,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市場,嘗試國語流行音樂的表演。這其中最為成功的亦是張學友,他的國語唱片《吻別》、《真愛新曲+精選》等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令其事業登上高峰。在這個期間,同為四大天王成員劉德華以《忘情水》《如果你是我的傳說》等歌曲風靡整個華人地區。 90年代末經過金融危機後,隨著四大天王的逐漸淡出,進入新世紀後香港樂壇,只出現了謝霆鋒、陳奕迅等的輝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